第(1/3)页 “咣哧咣哧咣哧咣哧~呜~呜~” 通往宁武关方向的正太铁路上,一列火车车头正冒着浓密的白烟,吭哧吭哧的向前行进着,不时发出呜呜的汽笛声。 这是一辆崭新的货运列车。 充满动力感的崭新BR50型车头,十分轻松的拉扯着同样崭新的30多节车厢,如长龙般穿行在太行山的的山林之中。 汽笛声和列车碾压轨道声在山间不断回荡,吸引了不少山上百姓的目光。 这些年,随着八路军控制的铁路越来越长,对客货列车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加上正太铁路改成宽轨后淘汰了大量窄轨列车,八路军所需机车及车厢缺口自然越发明显。 考虑到阳泉工业区正在全力生产武器装备和各类民用产品,没有足够空间和足够工人再新设一个机车和车厢生产工厂。 张云权衡良久,选择了直接套现200余机车车头和数千车厢,暂时解决了问题。 既然打算套现解决,张云自然也精挑细选了一番。 多方比较之后,他最终选择套现了汉斯国的BR50型机车以及配套的车厢。 张云算盘打的很仔细。 民国期间引进国内的机车类型其实很多,但型号复杂,不利于保养维护,也不利于后勤管理。 因此,此时套现的列车最好使用到和平之后,并可以成为以后的制式机车。 汉斯国的BR50型机车质量上佳,被誉为二战期间最好的三大机车之一,远比目前国内引进的机车动力更强、质量更好,也更容易保养。 更重要的是,八路军后续完全有机会引进这款机车的整套技术。 两三年后,等汉斯战败并被毛熊占领东部后,大量BR50型机车生产技术和车辆都会落到毛熊手里。 而毛熊国特殊的车轨宽度,又会使得这些技术和大量车体无法直接应用。 作为血盟,八路军那时候完全可以趁机索要或者购买这些毛熊用不上的技术、车体,进而一步到位学习到汉斯国精湛的车体技术和生产工艺。 如此一来,国家就可以比原本更早实现机车国产化,且技术水平、工艺水平还可以做到更好。 相比后续向毛熊、漂亮国引进技术的拉扯,能够提前布局捡漏自然是最好的选择。 …………………… 虽然是货运列车,但这列货运车厢里却并没有堆满货物。 相反,每个车厢内都坐着一些全副武装的战士,内侧则堆放着各类武器装备和随身弹药。 由于命令紧急,这些来自独立支队2纵新二团1营的战士们,正直接乘坐着这列货运列车快速机动,向着宁武关方向赶去。 为了保持空气流通,列车上的每节货运车厢都被推开一条20余公分的窄缝。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