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奇女子温玉-《浮世问心》


    第(3/3)页

    温玉走到他身后,手指轻轻抚过丈夫潮湿的发梢:“但王上会睡得好些。”

    沉默良久,年峰突然转身抓住温玉的手:“好,就依夫人之见。”

    他眼中闪过一丝温玉熟悉的倔强,“不过年家军必须留在我直属麾下。”

    温玉垂下眼帘,掩去眸中的忧虑。她知道这已经是丈夫最大的让步

    ——那支由五百死士组成的年家军,是年峰最后的底线。

    世代459年春,番泽王宫梅园。

    年峰拈着白子,迟迟未落。棋盘对面的温玉也不催促,只是静静望着窗外。一株老梅探入廊下,花瓣随风飘落在棋盘上,恰巧盖住了关键的一个劫位。

    “将军这是要认输?“

    温玉指尖轻点那片花瓣。

    年峰摇头失笑,索性弃子认负:

    “带兵几十年,下棋还是赢不了夫人。“

    这是他们交还兵权后的第三个月。严朔接手南境军的那天,年峰在演武场站到日落,回来时铠甲上结满冰霜。温玉什么也没说,只是备了热酒,陪他喝到天明。

    如今卸下重担,年峰眉宇间的戾气渐渐消融,连那道狰狞的伤疤都显得柔和了几分。他今日只着一袭靛青常服,腰间悬着温玉去年赠的香囊,散发着淡淡的艾草气息。

    “都督!王后娘娘往这边来了”侍女匆匆来报。

    年峰与温玉对视一眼,连忙起身整理衣冠。还未及迎出,环佩叮咚声已至廊下。

    番泽王后宓蔓身着一袭素白纱裙,纱质轻柔如烟,紧贴她婀娜的身形,随着步伐若有似无地飘动,勾勒出她腰肢的盈盈一握,每一步都仿若踏云而来。

    她的发间仅簪着一支玉梅,玉色温润与乌发相映,愈发衬得她脖颈修长白皙,身姿宛如静立雪中的寒梅,高洁而雅致,恍若从画中翩跹走出的仙人。

    在她身后,跟着个圆脸侍女,侍女怀中稳稳抱着一张七弦琴,一双眼睛乌黑明亮,恰似两颗饱满圆润的黑葡萄,灵动地转动着,为她周身添了几分俏皮活泼的韵致。

    “年将军不必多礼。”

    宓蔓虚扶一下,“本宫只是来赏梅的。”

    温玉已命人重布茶席。宓蔓落座时,目光在棋盘上停留片刻,唇角微扬:

    “将军好雅兴。”

    年峰难得有些窘迫:

    “让娘娘见笑了。”

    “铁甲褪尽见梅心。”

    宓蔓忽然吟道,指尖拂过飘落棋盘的粉色花瓣。

    温玉不假思索接道:“金戈沉时闻茶香。”

    宓蔓眼睛一亮:“好对!早听闻温夫人精通诗书,果然名不虚传。”

    那抱琴的侍女突然插话:

    “将军卸甲比披甲时好看。“

    话一出口自知失言,慌忙跪下,“奴婢该死!”

    出乎意料的是,宓蔓竟笑出声来:

    “欧婕这话倒是不假。”她转向年峰,“将军如今气色确实比从前好多了。”

    年峰摸摸鼻子,居然没生气。温玉注意到丈夫耳根微微发红,心下暗笑。这个叫欧婕的侍女,胆子倒是不小。

    茶过三巡,宓蔓命欧婕取琴来。侍女手法娴熟地调弦试音,一曲《梅花三弄》从她指间流淌而出。

    年峰闭目聆听,手指在膝上轻轻打着拍子。温玉则注意到宓蔓抚琴时,欧婕眼中闪动的专注光芒

    ——那不像是普通侍女对主子的敬畏,倒像是学徒对大师的仰慕。

    曲终时,一片梅瓣恰好落在琴徽上。宓蔓轻叹:“可惜了,十三徽偏了一分。”

    欧婕立刻道:“娘娘放心,奴婢回去就调。”

    宓蔓摇头:“不是琴的问题。”她意有所指地看了温玉一眼,“是风。”

    温玉心头微动。此时年峰已命人取来他珍藏的“雪顶含翠”,亲自为宓蔓斟茶。王后接过茶盏,忽然道:“听闻将军精通兵法,可知'围师必阙'何解?”

    年峰不假思索:“围困敌军要留缺口,否则困兽犹斗,反受其害。”

    “茶道也有类似讲究。”温玉接过话头,“斟茶七分满,留得三分是人情。”

    宓蔓轻抿一口茶:“治国亦是如此。王上最近...很是在意南境的缺口。”

    她放下茶盏,似笑非笑,“不过将军既然已经交还兵权,这些烦心事就不必挂怀了。”

    温玉听出弦外之音,正要回应,欧婕却突然指着窗外:“快看!那枝梅花!”

    众人转头,只见一株老梅最顶端的枝条上,竟同时开着红白两色花朵。宓蔓起身走到窗前,久久凝视:

    “双色同株...本宫还是第一次见。”

    离开时,宓蔓将方才写就的一首小诗赠予温玉:

    “无心栽梅梅自开,

    有意问风风不来。

    莫道宫墙春色晚,

    一枝已过玉楼台。”

    回府的马车上,温玉反复品味这首诗。年峰见她出神,笑问:

    “夫人还在想王后的诗?”

    温玉将诗笺收入袖中:“夫君不觉得奇怪吗?王后今日特意来梅园,又特意提起南境...”

    年峰不以为意:“不过是闲谈罢了。”

    当夜,温玉独坐灯下,突然发现诗笺背面有极淡的墨痕。她将纸对着烛光,隐约可见几个被刻意晕染的字:“南境...调防...慎之”。

    窗外,一阵夜风吹过,那株他们今早赏过的老梅,落下了今春最后一片花瓣。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