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它像心脏一样,不断把新鲜的现金血液泵进共和国庞大的战时机器。 元老院那几位总长兜里揣着各种内政文件,焦头烂额地应付日常。 遥远的下溪村,刘启另有打算,他的视野落在更深远的未来。 国家要想真正强盛,靠的可绝不仅是大炮军舰和金库数字。 控制住粮食产出和基层秩序,这些,看似慢板,实则关系千钧。 大争乱世已然近在眼前,谁把握住粮食分配,谁就有了战争的主动权。 想到这个,他就拿出后世那些广被验证的办法。 在全国推行“乡约里甲仓储”改革。 整个体系的设计分为三个关键部分: 首先是在各地村庄里推行改良版的“乡约”体系。 每个村由老资格、受人敬重的长者主持,组成民间自治的小团体。 他们主抓乡里小事的调解,解释和督查国家政策,还负责盯住乡官不胡来。 这一套相当于在官僚架构外,多出一层自治的基层网络。 中央政府自下而上绝了后顾之忧。 二方面,则是建立“里甲仓储”系统。 一百户聚成一里,十户分为一甲。 每个村设一座全体共用的粮仓,名字很直接,叫“义仓”。 遇到丰收年,村里各家按比例上交剩余粮食统一存放。 荒年或战争一到,再从义仓统一调用和分发。 民间粮食自此收归体系,加急拉起了全国战略级的储备粮带。 三是土地制的调整,民屯、公田、军屯三套办法同时上阵。 荒地发给无地或饱受流离的滞民耕作,头三年全免各种赋税,三年以后租子极低。 贪官污吏、叛变宗族查封来的好地统一纳入国有。 由国家请人经营,产出全划归国库。 部队驻防山区,训练空隙就地开垦,军人的口粮靠自种解决一大块。 掌握了这三种形式,安置流民、保障库存,减轻后勤压力,一举多得。 可以说,从村口到都城,刘启的改革方案布到了社会的微观末梢。 大改了旧有地权分配关系,经济基础由此彻底生变。 而这正是共和国后续大规模动员和战事能成的最终保证。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