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初试啼声 第三十章 风起于青萍之末-《扶桑镜梦》


    第(2/3)页

    熊本藩的著名自然景观有菊池溪谷、球泉洞、草千里、黑川温泉、杖立温泉、赤水温泉等,其中的球泉洞包含第一本洞和第二本洞,全长约4800米,是九州最长、扶桑第三长的溶洞,洞内栖息着形态各异的洞穴生物。

    熊本后世的著名美食有马刺料理、炉端料理(海鲜烧烤)、南关素面、団子汁(面团汤,类似嘎达汤)、阵太鼓(红豆馅甜点,类似羊羹)、からし莲根(辣味莲根,类似藕盒)、いきなり団子(混合红豆和蕃薯的甜点小吃,类似北方带馅年糕)等。

    特色手工艺品有陶瓷器小代烧、肥后象嵌(把金银嵌进细微图案里的金属类物品)、人吉清酒、柚子蜂蜜、阿苏高菜(渍物)、朝鲜饴(软糖)、灯心草叠敷(榻榻米)、宫原町的打火石(火镰)。

    但经过计算,时间不够了,所以四人带着小楠先生的介绍信直接上路去鹿儿岛。

    七天之后,直秀垂头丧气地站在伊藤茂右卫门的家门外,边上站了三个学生不明所以。

    原来直秀拿出横井小楠的介绍信虽然顺利地见到了伊藤茂右卫门,但话不投机,算不上谈崩了也差不多了。

    九州岛这地方不大,知名的学者互相都有交情,就算没见过面,老师和朋友什么的都是儒学圈的,总能搭上关系。而且萨摩国和肥后国紧挨着,走动也算频繁。

    前面直秀一直顺风顺水,这次伊藤茂右卫门给了他一个大钉子。直秀规规矩矩地投书拜访,没想到还没来得及商业互吹,伊藤茂右卫门就开始检查直秀的学问。

    在伊藤茂右卫门看来,你直秀一个毛头小子,来我这游学,挺好啊,我来考考你。一考之下,直秀原形毕露,他本来就没啥儒学的底子,而且一直在补兰学的课,儒学根本没啥进步。

    伊藤茂右卫门一看,你这不行啊,四书五经不熟也就罢了,《扶桑书纪》、《续扶桑纪》、《扶桑外史》、《古事记》、《古事记传》、《本胡通鉴》、《新论》、《大扶桑史》、《扶桑政记》、《本朝通鉴》、《群书类丛》、《武家名目抄》、《比古婆衣》看过哪一本啊,直秀羞赧地说这些听说过没看过。

    伊藤茂右卫门继续问,“平日治何学?”,意思是平时读什么书啊?

    直秀心说,“《江户四十八手》听过没?”,直秀想说“ 《武士训》、《武教小学》、《士道要论》”,但他怕伊藤先生追问他具体内容无法回答,他思考了一下,回答说平日研读兰学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因为萨摩的隔代藩主岛津重豪(1745年—1833年)喜爱兰学和重视教育,建立了藩校造士馆(1773年)、医学馆(1773年)、明时馆(1779年),明时馆开始是天文台和历法研究机构,后来成为兰学研究机构。所以萨摩藩士对兰学也不陌生。

    伊藤先生好生郁闷,你一个兰学学生到我一个阳明学者这里拜访,你是个傻子吧?但有小楠先生的介绍信,也不好发作,只好问“汝欲何为?”,你有啥目的啊,想干啥?

    “我通过学习,写了两本书《堀式农术》和《堀式稻田产鲤》,江川坦庵说写的不错。朱子说格物致知,阳明先生说随物而格,那么我是否是走在学习的正道上呢?”

    直秀这个问题看起来简单,简单回答“小术而已”就可以,但其实不太好回答,为什么呢?

    因为儒学者一直推崇三代而治,推崇礼治、德治、仁治,推崇仁、义、忠、孝四种美德,认为只要大家都这么做世界就会变好,会天下大治。可人在自然面前往往是渺小的,天灾等自然灾害也不断出现,所以难免有人怀疑,光靠儒学能行么?

    儒学后来有了天人感应的说法,把儒学中的道德和自然界联系起来。但天人感应只是解释了比较大的自然现象,那水往低处流、火能加热食物这些随处可见的自然现象怎么解释? 自然和人到底是什么关系?

    大儒朱熹提出理气论,解释说“理是事物的规律,气是铸成万物的质料,天下万物都是理和气相统一的产物”。朱子学认为儒学的大道就是理,还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法——按朱子学的说法“欲”就是是不符合天理的想法,在如何学习上,朱子学提出的方法穷理致知、反躬践实和居敬。格物致知就是朱子学的观点,这样儒学就把自然界的万物和人联系起来。

    后来大儒王阳明“发明朱子未尽之意”,继承陆九渊的“明心见性”、“心即是理”,创立了阳明心学,也称“陆王心学”。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