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 :教育兴国-《我是刘病已》
            
            
            
                
    第(3/3)页
    这是后世官学常用的一个手段,某地官学,必然有学田若干,来给官学的老师与贫困学子补贴。
    但刘询在后世的学田基础上进行了改进。
    就是这些田赐给某个学校了,但管理权与使用权不归这个学校具体的某个人所有,而是作为彻侯的食邑一样,每年到了收获季节,将这些田的收益拨付给学苑。
    所以,这些田可以离这些学校十万八千里。
    这就能杜绝学田开着开着变成了私人所有,更能在学校不听话的时候,朝廷想收回就收回。
    少了许多麻烦,而且便利不少。
    再加上学校里文官下车,武将下马的规定,给足了诸子学派面子。
    巨头们一听,马上就知道,刘询是铁了心一定要学生们自己去领补贴,否则,他就不会发!
    文人们通常都是碰到了硬钉子后,就会自动自觉的绕行。
    而且,仔细想想,貌似陛下所说也很合理啊……
    由朝廷发放补贴,显然是在告诉学生们,谁在养他们,是明述君臣之道嘛……
    身为臣子,他们怎么可以跟刘询抢人望呢?
    这么一想,许多人心里就舒服多了。
    于是,大家都避而不谈学生们必须自己领补贴的事情了,选择性的无视了这一条。
    立刻就开始热烈的讨论起来了,到底多少学田供养一个学苑,有没有一个硬性标准。
    不然,要是大家都一样,那么,那些弟子比较多的人,岂非是吃亏了?
    要知道,这可是学田啊!
    一旦定下来,只要朝廷不回收,就能世世代代的为学苑输血,只要利用得当,就能保证自身学派千年繁荣!
    张岳对此是深有感触的。
    当年,孝武皇帝时,杂家与名家并入法家,不就是这两个学派传承几乎断绝,为了延续下去,只能选择与法家融合吗?
    而彼时,杂家与名家,若有这么个制度,能保证他们的传承,他们是否还愿意与法家合并?
    “以小子目前的浅见,我认为,诸子学苑,每人一亩学田,应该是恰当的……”刘询解释着“每三年,朝廷与地方官府进行一次审定,以决定学田数量!”
    每人一亩?那就是说,那一派的学生弟子多,那一派就占尽上风喽?
    于是,儒家各派系顿时大喜。
    特别是胡岚与董安两人,更是喜上眉梢。
    如今,儒家派系里,最大的两个山头就是他们两个!
    但其他人也没什么不满。
    特别是一直以来被公羊派踩在脚下的左传派的巨头张放长长的出了一口气,有了这个政策与利好,谷梁春秋,应该能喘一口气,延续下去了!
    刘询却是在心里笑了起来。
    每个学生一亩学田,看起来好像很多。
    但其实,毛毛雨啦!
    又不是真把田给学苑不过是假给学苑。
    刘询自己在心里算了一笔账。
    此时田税是三十税一,也就是说,一亩土地,出产四石粟米,一亩地的田税不到十五斤粟米……
    然后,刍藁税,一百亩是五十五钱,平均一亩一钱都不到!
    就算天下有一百万读书人,汉室政府的支出,在学田一项上,一年最多几百万钱,毛毛雨啦!就算加上给学生们的补贴,一百万人一年也不过是一万万钱加一千万石米,小意思啦!
    还不够,孝武皇帝刘彻漠北决战开销的零头。
    你要知道,去年,汉室中央政府的赋税收入,入库就是钱将近四十万万。
    培养一百万读书人,一年开销不过只占用中央财税收入的四十分之一,怎么算都是赚死了!
    而如今天下人口,最多五千万。
    怎么算刘询都觉得,不可能一下子就冒出一百万读书人!
    五十个人里面出现一个识字的知识分子?
    民国时期都办不到!
    工业全盛时期的大英帝国也办不到!
    要是真能有每年一百万读书人入学,那么,刘询就可以考虑进行工业,殖民全球,剥削全世界了。
    一年诞生一百万知识分子?
    十年就是一千万!
    还弄不出蒸汽机,搞不定风帆战列舰?
    实际情况的话,据刘询了解,可能连十万新生都不倒,一年两三万新生就可以烧香拜佛,酬谢神明了。
    刘询很清楚的记得一组数据。
    胡岚在麓台教书,前后将近二十年,总共有七八千人在他门下听讲……
    李桃在鲁地开门教学,虽然是只收精英,但前后将近十几年,也不过百余名正式弟子,记名弟子三四百……
    如今的天下,自耕农什么的,显然是不大可能有机会读书,他们照料自己的土地都忙不过来……
    你要知道,现在一般的家庭,都是标准的一夫五口百田……
    只有那些家里多少有些积蓄,至少有耕牛与铁器帮忙耕作的中小地主以上的家庭,才有余钱和闲情逸致来供养后代读书识字。
    而有这个条件的,目前天下,每一百户中,能有三四户,就是非常不错的成绩了,要是代国和右北平、上郡这种穷的连皇帝都不好意思收刍稿税的地方,一百户里能有一户,都可能是个奇迹!
    “所以,任重道远啊……”刘询在心中感慨着。
    怂恿诸子百家巨头们开山门教学,只是第一步,打基础的第一步。
    等他们教育出了足够的读书人,扩大了考举的基础后刘询就可以考虑建立一所或者数所国立大学,专门培养各行各业的精英。
    这样,差不多用五十年时间,应该能做到每年都给一百万民众扫盲。
    然后,汉室的征途就是星辰大海了……
    刘询也不是没想过,现在就搞什么大学。
    但没人啊!
    建立一所大学容易,找老师就难了!
    现在观律大学的老师,还是十分的紧缺,只有,黄老和法家救急的支援的人员。
    像现在成名的百家巨头,肯定不愿意屈尊到一个政府教育机构里上班,就算愿意的,也未必能接受与其他学派在一个学校里呆着。
    至少,现在的墨家和儒家要是放到一个屋子里,肯定是先分出个生死,再谈其他。
    {大家,元旦快乐,卡夫卡在这里祝福大家完事如意,心想事成,大家有推荐票的记得投一投,在这里,卡夫卡谢谢大家了}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