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六章 东西方的交流(四)-《龙啸大明》


    第(2/3)页

    不过既然是商毅这么说了,那么就照做吧,反正以前的无数事实都证明过,商毅说的,基本都不会有错。而对于这种情况,商毅也无能为力,只能寄希望于经济发达之后,再逐步产生出相关的理论知识来。

    但有一点是实实在在的了,就是到这个时候,这一次访欧所花费的成本也都基本收回了,如果把剩余的商品都出售完的话,还能有一定的盈余,虽然盈利不多,但至少不亏本,而且考虑到这一次访欧并不是一次纯商业旅程,还有很大一部份政治目标在里,那就非常难得了。

    当年郑和下西洋之所以被停止,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出海的费用太大,国家背不起。尽管这一次访欧的规模要远远小于任何一次郑和下西洋之行,但致少能做到自己自足,不多花国库一分钱,也可以有力回击一部份人认为这次出访欧州是耗废国库,毫无用处之行。

    来访问中国的欧州各国多少也都带来了一些商品,因此在各国的请求下,商毅也在展会上为各国划出一块展示销售本国商品的地方,同时也能进一步考查欧州商品在中国的销路。同时商毅率xing还划出一个舞台,让各国轮流展示自己的文化艺术。

    这一下展览还带万国大市场,因此也又吸引了更多的人来观看,就像是一个大庙会一样。

    有不少人都是专程来看各国的表演,虽然说因为语言不通,绝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表演的是啥玩意,但还是引得中国人喝釆不断。因为这个时代的文化娱乐节目太少了,好不容易有一个免费看戏的机会,当然都不会错也,演的是什么并不重要,只要是图个热闹就行了。不过这时在南京懂外语的人也不少,而且传教士,还有外籍的雇佣兵现在也都差不多会了中文,因此在台下充当翻译,为观众免费介绍剧情內容。也受到不少民众的热捧。

    展览一直进行了两个多月,在此其间,中国方面又为各国使团中的学者也都安排了不少活动,举行了好几次交流会。这次到中国来的欧州学者的整体素质很高,不少人在欧州都是十分知名的学者,都是因为在欧州和访欧的中国学者进行了交流,觉得还不够,并未充份了解中国文化,毕竟访欧的中国学者相对水平低一些,因此才专程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向高水平的中国学者求教。

    而这一次和他们交流的,都是中国比较知名的学者了,如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方以智、朱舜水、颜元等人都参加了这种交流,双方基本都是精英对精英,而且在商毅的主持下,中国方面己经翻译过了许多欧州的书籍,相对来说,中国的学者对欧州的思想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因此这次交流,也比在欧州更有现实意义。

    尽管由于翻译水平的问题,使交流受到了相当的限制,但双方都觉得受益非减,欧州学者认识到东方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中国学者也开阔了自己的视野,因为这时中国的思想也发展到了一个最高点,像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思想就己经达到了中国古代的最高峰,但受时代的限制,始终未能突破最后一步,而先前经过了商毅的启发,现在又从欧州学者那里了解到了人文主义、天赋**等概念,也为他们打开了一道新的思想大门,看到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不过对于双方来说,都还觉得意犹未尽,毕竟东西方的文化思想交流不是几次会谈就能够完成的,而且翻译的水平太落后,也颇有隔靴搔痒之感,因此一部份欧州学者向帝国政府申请,希望能够长时间留在帝国,一边学习汉语,全面研究中国文化,一边进一步加强中欧之间的文化交流。
    第(2/3)页